2025年8月17日下午,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——《AI时代的文学教育》新书分享会。本次活动以“AI时代的人文学”为主题,围绕人工智能(AI)对文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深远影响展开深入探讨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共同探讨AI时代下文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。
陈平原指出,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力量,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,而人文学科作为人类精神与文化的核心领域,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。他强调,阅读、思考、写作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能力,也是本次讨论的焦点。AI的迅猛发展,尤其是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问世,让人们对AI与人文学的关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。陈平原将讨论聚焦于四个方面:一是对《AI时代的文学教育》一书的介绍,二是他个人在AI与人文学研究上的探索足迹,三是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,四是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的思考。这一框架不仅勾勒出AI对人文学科的影响路径,也为现场听众提供了一个从宏大命题到具体实践的思考脉络。
在谈到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时,陈平原直言,AI对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,尤其是人文教育。他指出,近年来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边缘化趋势加剧,但AI的冲击不仅限于文科,工程技术等学科同样面临挑战。他认为,AI的出现提高了创新门槛,许多传统意义上的“突破”在AI面前变得微不足道。与其让学生在创新焦虑中挣扎,不如回归“为己之学”的传统,强调阅读的自我修养与精神提升。陈平原乐观地预测,未来中国大学的人文学科招生比例不仅不会下降,还可能上升,因为人文学科更能满足个体精神与文化需求。
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作为特邀嘉宾,分享了他对AI与文学关系的思考。严锋强调,AI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。文学不仅是文本,更是人类生命的整体体验,如杜甫的《江南逢李龟年》浓缩了一生的盛衰起伏。他认为,AI的冲击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的价值——美好、优雅、愉悦与幸福,这些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。
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场关于AI与文学教育的学术对话,更是对人文学科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。陈平原与严锋的演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文学者在AI时代的探索与坚守。他们一致认为,AI带来的挑战不可回避,但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——关注人类精神、情感与文化传承——将在未来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谭华)
《AI时代的文学教育》
陈平原 主编
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
配资买卖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